以史为鉴:投资机构如何布局加密资产

快链头条
2024-08-29 17:50
新闻
6664

在费舍尔的《Paths to Wealth through Common Stocks》一书中,他谈到了机构投资者中盛行的一种现象:

很多机构投资者会扎堆购买雷同的投资品,哪怕这些投资品的价格在旁人看来已经非常高了,但他们仍然“痴心不改”。

这个现象我一直都在关注。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只是简单地认为: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机构投资者们同样会遵循“羊群效应”,他们很多都没有自己独立的投资思维。

所以我老是说他们只不过是钱多的散户而已。

但是在这本书中,费舍尔给出了一个在我看来更合理也更直白的理由:这是机构投资者们自保尤其是避免法律官司的一种常用手段。

在1950年代的美国,当时的机构投资者们管理的资金通常都来自于非常重要的信任伙伴,比如掌管家族资金、掌管养老金、掌管信托资金等等。

这些出资人个个都有着强大的背景和资源。他们一旦认为掌管他们资金的机构在投资过程中犯了错误轻则毫不手软地解雇,重则将他们告上法庭。而这些机构一旦遇上这样的麻烦,不管最终是输是赢都会掉层皮。

所以这些机构会想尽一切办法在流程和操作上遵循看上去是“最安全”、“最可靠”的方法。

那什么是“最安全”、“最可靠”的办法呢?

那就是:别的机构有什么,我就买什么;别的机构持有多少,我就持有多少。

那万一买的东西不对呢?没关系,反正大家都不对。

万一持有的东西下跌呢?没关系,反正大家都下跌。

你怪我的操作方式不对,你找其他的机构,他们也是这样操作的啊。

你说大家的操作都有错?如果大家都错,你也找不到“操作正确”的机构。

只要遵循这种操作方式,机构投资者几乎安全无虞,至于机构投资者买的东西是不是真的好,操作是不是真的对,那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这本书是写于1950年代的,现在想来,其实到今天,在我看来,这个潜规则依旧在机构投资者中盛行。

费舍尔把这个潜规则作为普通散户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散户投资者在投资一个标的时,他不妨大胆判断一下:如果他投资的标的未来大概率会被机构投资者看上乃至普遍增持,但现在还极少有机构投资者染指,那他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入场,以时间换空间,坐享其成就可以了。

我们以此来类比今天的加密资产:

我们相信比特币、以太坊未来一定会被机构投资者看上乃至普遍增持吗?

现在比特币和以太坊虽然已经有部分机构投资者染指,但大多数机构投资者呢?是否还在旁观?

对上面的问题,我相信每个投资者都会有自己的答案,而对应自己的答案,可以进行什么样的操作,我相信也不言自明了。

此外,类比费舍尔在书中描述机构投资者入场股市的特点,机构投资者入场加密资产的特点大概会是这样的:

一小部分机构投资者谨小慎微地开始尝试加密资产。但在大多数机构投资者眼里,他们就是“傻子”。

这一小部分机构投资者因为简单的尝试挣了一笔钱,使得又有一部分机构投资者心痒痒了,但仍然犹豫不决。

这一小部分先行入场的机构投资者不巧碰上暴跌,使得本来心痒痒的机构投资者心安了,继续骂他们“傻子”。

总有一小部分先行入场的机构投资者始终锲而不舍,经过几个轮回竟然挣到了大钱,终于又有一部分机构投资者忍不住加入了。

眼看着越来越多机构投资者加入加密资产,本来毫不关心的机构看看自己的配置,竟然一点加密资产都没有,如果被人问起来:为什么别家机构都配,你不配?该怎么回答?于是也开始尝试多多少少配置一些。

然后这股风气开始传遍整个机构投资圈。不管机构投资者是不是真懂,反正加密资产事实上成了机构投资者的标配。

到那时,我相信加密资产的价格也会像1950年代的费舍尔无法想象之后美股的价格。

温馨提示:
快链头条登载此文本着传递更多信息的缘由,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